ICT行业发展将面呈现哪些新动向?这场趋势年会详细展望******
光明网讯(记者 李政葳)在1月6日举行的2023 ICT行业趋势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分享了2023年ICT行业发展的十大期待,5G+工业互联网构建数实融合平台,云网融合+算网协同打造互联网新基建,WEB3.0支持数字资产与实物资产关联,元宇宙要尽快从炒作转到务实等系列观点。
本次大会以“新趋势、新发展、新格局”为主题,由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北京信通传媒·通信世界全媒体承办,盘点2022年技术和产业走势对2023年ICT行业发展的影响。会上,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刘华鲁表示,希望全行业紧紧把握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数字化创新成果的转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工业互联网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宝友表示,工业互联网助力重塑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已成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依托。工业互联网带动各行业的增加值规模持续增长,影响范围从制造业延伸到电力、交通、能源、建筑、金融等45个国民经济大类,在支撑工业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有效助力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高端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
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加速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工业数字化加速渗透,与服务业数字化共同构成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何伟说。
我国数字经济新十年的发展大幕开启,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预计到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52万亿元。其中,ICT产业平稳发展,收入增速9.4%,较2022年显著提升,预计2022—2025年ICT产业收入年均增长10%。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产业企业的使能推动。比如,新华三积极构建以异构算力、高质量网络、数智一体化、算网融合、绿色低碳、安全可信六位一体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全力助推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诺基亚贝尔认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降本增效,节能减排;长飞宽带多模光纤支持400G及以上数据中心光接入,助力全光算力网络,打造高效稳定的数据中心。
2022年是数字经济全面发力的一年,5G、云计算、AI等新技术融入千行百业,芯片、模组、终端等产业逐步壮大,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信世界全媒体特评选出2022年在5G技术与应用创新领域有杰出贡献的“5G创新人物”以及引领ICT产业创新的“2022年度ICT产业创新人物”两大重磅奖项。
据了解,本次年会分为开幕式主论坛与三场分论坛——5G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智能算网高峰论坛、千兆智家高峰论坛。与会各方共同探索ICT产业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新思路。
央行上海总部:人民币在上海地区涉外收支中的占比连续5年攀升******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
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举办上海金融运行情况新闻通气会,介绍了2022年上海货币信贷运行、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和外汇收支形势等情况。
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吕进中在会上表示,2022年上海信贷投放保持增长,实际利率下行。2022年12月,上海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9%,比上年末下降62个基点。其中,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9%,比上年末下降47个基点。
2022年12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10.31万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9.65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加8232亿元。
具体来说,2022年上海人民币企业贷款增加6205亿元,其中12月当月增加235亿元。从期限结构看,1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655亿元,是全年月均增量的2.3倍。
分行业看,2022年12月贷款增量同比多增的行业主要是房地产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和文体娱乐业,反映出房地产业和接触性服务业需求边际好转。
在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方面,截至2022年12月末,上海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40.4%;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5.8%、34.5%和27.8%。全年累计为7万多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延期还本付息3000亿元。3月初至年末,累计向主要受困行业的5万家企业提供4900多亿元贷款支持。
在债券市场开放方面,央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副主任荣艺华表示,2022年,上海总部共完成178家境外机构法人备案。
截至2022年末,境外机构在我国债券市场的持债规模为3.46万亿元,其中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39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近25%。全年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交易量约1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5%,近5年年均增速约43%。
外汇市场方面,央行上海总部外汇管理部副主任葛庆表示,2022年上海涉外收支稳步增长。2022年,上海地区银行代客涉外收支总额35065亿美元,同比增长5.7%,占全国的28.2%,与2021年基本持平。
葛庆表示,市场主体持汇行为更趋理性,外汇市场韧性增强。全年上海地区货物贸易外汇收入结汇率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货物贸易外汇支出购汇率同比上升4.6个百分点。市场主体汇率风险管理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全年上海地区外汇套保比例为30%,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人民币在上海地区涉外收支中的占比连续5年攀升,2022年占比60.7%,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
葛庆表示,截至2022年12月末,临港新片区13项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全部落地实施,合计试点企业162家,交易12397笔,金额约271.21亿美元。为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外汇局率先在上海扩围部分试点政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外汇管理试点区域由临港新片区扩大至上海市全辖,银行直接办理非金融企业外债签约登记试点区域由临港新片区扩大至浦东新区。上述扩围政策操作指引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续将适时推动成熟政策进一步复制推广。